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方汉文教授来我院讲学

发布者:吕晶发布时间:2019-04-25浏览次数:857

423日下午,苏州大学博导方汉文教授应我院翻译研究所邀请在教三504做了题为从巴黎到纽约:不可译性的联盟论阿普特反世界文学翻译论的讲座,讲座由翻译研究所副所长雷飞老师主持,翻译研究所师生及学院相关青年教师参加了讲座。

首先,曾景婷副院长对方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方教授的学术成就。方汉文教授是比较文化文明学科创始人与奠基者,任国际比较文明学会副会长兼中国比较文明学会会长、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美国Tulane University等国内外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比较文明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学术论著一千一百万余字,著作4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等权威学术刊物、C刊与核刊等发表论文200余种,国内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获奖30余次、主持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20余种。

随后,方教授的讲座从“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的提出和意义开始,追溯了“欧洲哲学语汇的不可译性”的观念和来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当代美国与法国在这一领域的代表性学者,指出当代部分西方学者的“不可译性”理论,在翻译研究建立一种有倾向性的“政治学”,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流”并不相宜。而且“不可译性”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文化多样性”相对立。接下来,方教授从反理性思维、文明差异的冲突化及非历史主义、世界文明遗产的可译性论证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驳论,指出部分学者论著中的“反世界文学”的本质是反全球化,并剖析了美国学者阿普特等人观念的理论缺陷与局限性。方教授在总结中提出,不可译性的认识论观念本身违反了西方哲学认识,从翻译史论出发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方法与跨文明翻译的历史主义观念,充分证明古今东西方语言可译,世界文学是全球化的产物,是辩证理性本体论所规定的,跨文明的世界文学与文化遗产翻译适应全球化时代潮流,是世界当代学术发展的主流。

讲座结束后,方教授就当代翻译研究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亲切地交流,为我院青年教师的中俄比较文学研究、以色列文化的翻译研究及具有本地区与本校特色研究方向的确立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方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将翻译研究跨文明研究相结合,极大地拓宽了我院师生的研究视野,为下一步翻译研究学术的新发展提供了中肯而切实的参考意见。(作者:雷飞  审稿:曾景婷

  



Baidu
sogou